Skip to main content

微前端实践

QinYang...About 18 min微前端singleSpavue

背景

日事清的web端从诞生之初就一直用的backbone进行开发,当时的包管理器还用的require.js,构建方案还是grunt。后来在2016年,我们把构建方案换成了webpack,但是考虑到整个团队的学习成本,也考虑到项目的稳定性,再加上为了快速上线,视图框架还是用的Backbone,这个架构也就一直用到现在。

我们也鼓励团队成员用vue开发新的项目,在对比backbone和vue的开发效率的时候,我们发现,vue的效率高的不止一点点,且开发体验要比backbone好太多,所以什么时候能把backbone换成vue一直是我们的心愿。但没有业务场景,且现在项目又稳定,我们是绝不可能轻易迈出这一步的。

机会出现在了2019年10月份,日事清web端准备大版本迭代,新版的设计图和之前的几乎完全不一样,新增了非常多的功能,已有功能也做了非常多的优化。经过讨论,我们决定对项目进行重构,重构就意味着我们有机会引入新技术。

但是此次重构有点特别,如果用过日事清的小伙伴应该知道,日事清分:日程,计划,笔记,应用,公司5个模块,但日程不参与此次重构,其他几个模块都需要分批进行重构,且最好是重构完一个模块,就上线一个模块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想用vue来重构,必须要backbone和vue共存一段时间,然后再逐步把所有的backbone替换掉。

rishiqing-module.jpg
rishiqing-module.jpg

最终我们决定引入微前端的架构,选择微前端可以非常好的解决这次重构遇到的问题:

  1. 多个技术框架可共存使用,即使用vue不会对已有的backbone造成影响
  2. 可灵活的进行渐进式重构
  3. 进行重构的模块可以选择新的技术方案
  4. 后续重构的模块可独立发布

方案选择

目前业界比较成熟的微前端方案主要是两种:iframe和singleSpa

iframe:

日事清之前有部分功能就是用iframe的方式嵌套在页面里的,但是这种嵌套的方式有很多限制:

  1. iframe内部的事件不能冒泡出来,导致很多交互都需要postMessage来对接,非常麻烦
  2. ifame内部的全局弹窗不能全尺寸弹出,影响用户体验

singleSpa:

开源项目single-spaopen in new window,它的实现思路是:一个主应用和若干个子应用

​ 主应用:负责子应用的注册、挂载和销毁

​ 子应用:提供三个接口:bootstrap, mount, unmount供主应用调用

我们最终选择了singleSpa,主要原因是:

  1. 子应用可以挂载在主应用的某个元素下面,可以和主应用共享一个执行环境
  2. 子应用的注册、挂载和销毁逻辑相对简单,如果放到脚手架里,所有子项目都可以共用

实践

路由管理 & 子应用注册

我们需要管理3部分的路由:

  1. 原有的backbone路由
  2. singleSpa注册子应用的路由
  3. 子应用内部的路由

我们原有的backbone的路由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:

模块路由
日程/app/todo
计划/app/kanban
笔记/app/doc
应用/app/application
公司/app/company

这次除了日程模块之外,其他几个模块都会重构,也即其他几个模块的路由都不走backbone。

singleSpa支持通过路由的方式来判断是否挂载子应用,且引入singleSpa并不会影响backbone的路由的正常工作,所以我们只用把日程之外的其他几个模块的路由从backbone移除,然后把其他几个模块当做子应用注册到singleSpa即可。

以注册笔记模块为例,下面是注册部分的代码:

import * as singleSpa from 'single-spa';

const lifecycleFn = ['bootstrap', 'unmount', 'mount'];

const CONTAINER_CACHE = {};

// 封装一下子应用暴露的方法,至少保证生命周期函数是有效的
function wrapLifecycle (life = {}) {
  if (!life) life = {};
  lifecycleFn.forEach((method) => {
    if (!life[method] || typeof life[method] !== 'function') {
      life[method] = function () {
        return Promise.resolve();
      };
    }
  });
  return life;
}

function loadApp (name) {
  return () => {
    return new Promise((resolve) => {
      // 利用SystemJs加载线上模块
      System
        .import(name)
        .then((app) => {
          resolve(wrapLifecycle(app));
        })
        // js文件加载失败的时候,会执行这个报错
        .catch((error) => {
          resolve(wrapLifecycle());
        });
    });
  };
}

function createContainer (containerId) {
  const container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div');
  container.id = containerId;
  return container;
}

/**
 * @param {string} name 应用名字
 * @param {object} options 可选配置参数
 * @param {string} options.containerId 元素容器的id
 * @param {string} options.appPath 元素的路径,如果不传则默认为 /app/${name}
 */
function registerApplication (name, options) {
  singleSpa.registerApplication(name, loadApp(name), (location) => {
    const appPath = options.appPath || `/app/${name}`;
    const active = location.pathname.startsWith(appPath);
    if (active) {
      // 这里之所以这样做,是因为这个方法可能会被执行多次,为了防止container重复创建
      if (!CONTAINER_CACHE[name]) {
        const container = createContainer(options.containerId);
        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container);
        CONTAINER_CACHE[name] = container;
      }
    } else {
      if (CONTAINER_CACHE[name]) {
        CONTAINER_CACHE[name].parentElement.removeChild(CONTAINER_CACHE[name]);
      }
      CONTAINER_CACHE[name] = null;
    }
    return active;
  }, {
    containerId: options.containerId
  });
}

export function register () {
  // 注册笔记
  registerApplication('doc', {
    containerId: 'doc-container'
    appPath: '/app/doc',
  });
  singleSpa.start();
}

每当有路由变化的时候,singleSpa.registerApplication的第三个参数就会执行,然后判断路径是否是/app/doc开头的,如果是,则说明需要挂载笔记这个子应用。

在判断可以挂载子应用之后,主应用会创建一个Div容器,然后把这个容器传给子应用,子应用在执行挂载逻辑的时候,就会把整个应用都挂载在这个Div里面。

大家可能有注意到,代码里有用到一个全局变量System,这个是systemjsopen in new window暴露出来的,用来加载线上的js模块,后面讲怎么发布的时候会详细讲到。

在笔记子应用里需要暴露出single-spa挂载和销毁要用到的三个周期函数:

import Vue from 'vue'
import App from './App.vue'
import router from './router'
import store from './store'

let vueContainer

// singleSpa 启动函数
// eslint-disable-next-line no-empty-function
export async function bootstrap() {}

// singleSpa 挂载函数
export async function mount(props) {
  vueContainer = new Vue({
    router,
    store,
    render: h => h(App),
  }).$mount()

  const el = document.querySelector(`#${props.containerId}`)
  el.appendChild(vueContainer.$el)
}

// singleSpa 卸载函数
export async function unmount() {
  if (vueContainer) {
    vueContainer.$destroy()
    if (vueContainer.$el.parentElement) {
      vueContainer.$el.parentElement.removeChild(vueContainer.$el)
    }
  }
}

在mount的时候初始化子应用的入口vue组件,并挂载到主应用那边传过来的一个div下面

在unmount的时候,执行$destroy,销毁应用

上面提到,我们需要管理3部分路由,最后一部分子应用内部的路由,就在这里mount的时候直接初始化了。之后只要在这个子应用里的路由跳转,都能经过vue-router进行处理。

数据层

数据层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话题,限于篇幅,简单讲一下我们的数据层是怎么设计的.

打通backbone和vue之间的数据

在考虑数据层怎么设计的时候,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:我们的主应用是基于backbone开发的,数据管理是backbone提供的collection和model,但是我们的子应用是用vue进行开发,要怎么打通backbone和vue之间的数据进行共享。

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,我们都有一个共识,首先需要保证原有的backbone的数据稳定,代码能不动的尽量不动,等所有模块都用vue重构完了之后,让backbone自然而然的退役。经过分析之后,我们发现主应用里需要共享的就这么几类数据:

  1. 用户的基础数据
  2. 组织架构数据
  3. websocket实时推送数据

用户基础数据和组织架构数据每个子应用都会用到,为了避免子应用再调接口去获取这些数据,需要想办法把这两个数据共享出去

主应用里有用到websocket来接收实时数据,拆分之后的子应用也需要用到websocket,我们最终决定只在主应用里初始化webscoket连接,不在各子应用再建立webscoket,原因如下:

  1. 需要建立websocket的子应用比较多,如果每个都单独建立,会增加服务器的压力
  2. 子应用会随着路由的变化而挂载或者销毁,会导致频繁的建立websocket
  3. 在主应用和子应用之间嫁接一个事件总线,当主应用收到实时数据之后,就在这个事件总线上触发一个事件,子应用只要挂载之后就订阅这个事件,这样子应用也能及时收到实时数据

基于上面的考虑,我们设计了一个中间层,代码大致如下:

import EventEmitter from 'eventemitter3';

const messageClient = new EventEmitter();

// 基础数据
const BasicData = {
  USER_INFO: {},
  USER_TREE: []
};

export function setBasicData (data) {
  Object.assign(BasicData, data);
}

export function getBasicData () {
  return BasicData;
}

// 获取消息客户端
export function getMessageClient () {
  return messageClient;
}

// 往消息客户端发送消息(ws实时消息)
export function sendMessage (data) {
  messageClient.emit('message', data);
}

主应用在初始化了之后,调用setBasicData把用户基础数据和组织架构数据放到BasicData里缓存起来,每个子应用初始化之后,只要调用getBasicData,即可获取到基础数据,而不用再调接口

主应用在收到websocket数据之后,调用sendMessage往事件总线上触发一个message事件,子应用只要通过getMessageClient拿到这个消息客户端,然后订阅message事件,即可收到实时数据,子应用销毁之后,取消订阅即可

vue内部的数据管理

子应用里有用到Rxdbopen in new window做数据管理,这里就不展开了,有机会今后可以另外写一篇

组件&代码复用

引入微前端架构之后,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:所有子应用都被拆分成独立的仓库进行独立维护了,那怎么进行代码和组件的复用?

组件库

好在我们从19年初就有意识的在开发我们内部的组件库,基于业务需要,我们在开发自己的组件库的时候把组件分成了两类:

  1. 基础组件
  2. 业务组件

基础组件主要包括: button, icon, popover, modal, tree这种通用组件

业务组件主要包括:成员选择器,日期选择器这种业务强相关的组件

我们的子应用都是基于我们自己的组件库进行开发的,组件库支持按需引入,尽量减少代码体积

vue-cli脚手架

vue-cli的脚手架在我们这次重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,它的作用仅次于我们的组件库。

用过vue-cli的同学应该都知道,vue-cli和普天之下的其他cli一样,支持代码模板,支持preset,也支持自定义插件。为了方便团队成员使用vue,我们在18年就开始开发自己的vue-cli插件,可快速初始化我们内部需要的各种项目。

使用脚手架的收益会逐年增大,尤其是当团队里需要开发的应用越来越多,收益会越来越大。

快速初始化项目

我们把一个微应用需要用到的基础代码全部放到vue-cli插件里的generator里,使用插件,可快速创建一个满足我们自己需求的微应用。

webpack配置统一管理

自定义vue-cli插件的另一个好处就是,我们可以统一管理所有项目的webpack配置。

使用vue-cli初始化的项目,在项目的根目录下都会有一个vue.config.js,在这个文件里可以扩展webpack的配置。但是我们为了方便统一维护webpack,把所有需要扩展的webpack配置全部放到插件里去完成。

比如:

  1. 统一给所有css变量加上一个默认值,这样就算不支持css变量的浏览器,也可以用默认值
  2. 统一的babel配置
  3. 统一微应用的构建方案
基础代码复用

由于所有项目里都装了我们自己开发的vue-cli插件,所以我们把所有需要复用的代码,全部放到vue-cli里的lib文件夹下,然后在插件里配置一个webpack的alias指向这个文件夹,方便在项目里引用

自建npm镜像

不是所有的npm包都能发布到npm官方镜像的,为了满足团队内部需要发布npm包的需求,我们用verdaccioopen in new window搭建了自己的npm镜像,到现在用了一年多了,一直很稳定。

自建的npm镜像,也给我们复用代码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,我们有很多功能都是以npm包发布在自己的npm镜像里,比如:

  1. 编辑器相关的
  2. 前面提到的组件库
  3. 基于开源项目修改之后发布的包,以满足我们自己的需求

样式隔离

为了避免应用之间的样式影响,我们分别从规范和技术上做了规避

BEM规范

所有应用,包括我们的组件库,必须使用BEMopen in new window规范进行样式开发,这样在写代码的时候,就已经尽量避免了样式的相互影响。

动态添加/移除样式

我们的子应用在打包的时候,并不会单独把css文件提取出来,考虑到css的体积并不大,css会随着js文件一起发布,后面插入到页面的style标签里.

我们改造了一下vue官方提供的vue-style-loader,支持往style标签上生成自定义的属性.

single-spa-id
single-spa-id

我们会往style标签上添加一个名为: data-single-spa-id的属性,它的值是一个每次构建的时候都会生成的随机值,而这个随机值会通过webpack的define插件,定义成一个全局变量,这样我们在子应用里也能拿到这个随机值,然后就能在子应用挂载和销毁的时候动态的添加/移除样式,进一步避免样式影响。动态添加/移除的代码如下:

import Vue from 'vue'
import App from './App.vue'
import router from './router'
import store from './store'
import i18n from './i18n'
import init from './init'

let vueContainer
let styleCache

function addStyle() {
  try {
    const head = document.querySelector('head')
    if (styleCache) {
      styleCache.forEach((style) => {
        head.appendChild(style)
      })
    }
  } catch (error) {
    // eslint-disable-next-line no-console
    console.error(error)
  }
}

function removeStyle() {
  // 移除掉所有的style
  try {
    styleCache = [...document.querySelectorAll(`style[data-single-spa-id="${SINGLE_SPA_ID}"]`)]
    styleCache.forEach((style) => {
      style.parentNode.removeChild(style)
    })
  } catch (error) {
    // eslint-disable-next-line no-console
    console.error(error)
  }
}

// singleSpa 挂载函数
export async function mount(props) {
  addStyle()
}

// singleSpa 卸载函数
export async function unmount() {
  removeStyle()
}

可以看到,样式的动态添加/移除是和子应用的挂载和销毁逻辑在一起的,代码里的SINGLE_SPA_ID就是通过webpack的define插件定义的全局变量

构建和发布

构建

构建SystemJs能识别的包

前面我们提到systemJs,systemJs是一个前端的包管理器,它支持加载线上的js代码,但是对发布的代码有一些要求,即:

System.register([], function() {})

需要用System.register对代码进行包裹

我们找到了一个webpack插件:webpack-system-registeropen in new window,它会自动给入口文件包裹上System.register,但是这个插件已经很久没有更新了,且这个插件也有些问题,比如:

  1. 如果webpack的entry里的某一项是个数组,他无法正常处理
  2. 有的时候无法正常识别入口文件,导致把非入口代码也给加上了System.register

我们自己对这个插件进行了修改,发布在了自己的npm镜像里

对html文件的处理

由于子应用发布时候不需要Html文件,所以我们在构建的时候,需要把html相关的插件删掉

api.chainWebpack((webpackChain) => {
  webpackChain.plugins.delete('html')
  webpackChain.plugins.delete('preload')
  webpackChain.plugins.delete('prefetch')
})

发布

Systemjs可以自动识别html代码里定义的systemjs-importmap,如下:

<script type="systemjs-importmap" src="importmap.json"></script>

importmap.json需要是一个线上的json文件地址,其数据格式大致如下:

{
  "imports": {
    "doc": "https://cdn/xxx.xxx.js"
  }
}

这个json文件有什么作用呢,需要结合我们在前面讲到子应用注册的一部分代码:

function loadApp (name) {
  return () => {
    return new Promise((resolve) => {
      // 利用SystemJs加载线上模块
      System
        .import(name)
        .then((app) => {
          resolve(wrapLifecycle(app));
        })
        // js文件加载失败的时候,会执行这个报错
        .catch((error) => {
          resolve(wrapLifecycle());
        });
    });
  };
}

这个loadApp方法,当你调用loadApp('doc')的时候,SystemJs会找到那个json文件里对应的子应用的对应的线上js代码地址,然后加载,最后把js代码暴露成一个变量app,这个app需要暴露我们前面提到的single-spa挂载和销毁子应用需要的3个方法:bootstrap, mount, unmount

所以我们现在的发布逻辑就变得很清晰了,只要想办法,在应用构建之后,把构建出来的文件推到CDN上面,同时修改importmap.json文件里对应的子应用的地址即可

基于此,我们自己开发了一个update-server用来负责子应用的发布和更新,子应用在发布的时候,会调update-server提供的接口,把json文件里的地址更新到最新版

开发体验

写到这里,还只字未提我们是怎么开发的。

大部分的微前端架构都会面临一个问题:微前端大多是一个主应用 + 若干个子应用的模式,子应用基本上都会依赖主应用提供的一些环境和数据,就像前面说的,我们为什么要打通backbone和vue之间的数据,也是这个原因,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主应用的环境,子应用就跑不起来,而如果要开发子应用还必须启动主应用,在开发体验上必然会大打折扣。

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,在vue-cli插件里模拟主应用的环境。

前面有提到,在vue-cli插件里有一个lib文件夹,专门用来放需要复用的代码。前面提到的为了打通backbone和vue之间的数据而开发的中间层,需要在vue-cli插件里写一些代码来封装这个中间层的代码。

为什么要这么要封装呢?这样可以做到子应用对环境的无感,子应用不用在意自己是不是在主应用里运行,子应用只用调用这个封装之后的接口,至于运行环境,在封装这一层去判断。

这层封装做了这些事:

  1. 如果在主应用里运行,则直接调用中间层提供的缓存数据,直接返回给子应用

  2. 如果子应用是单独在运行,则需要去调用相关的接口,拉取到数据,然后返回给子应用

封装那一层做的事情,对子应用是无感的,子应用只管调封装之后的接口就行

如何切换调试环境

前面我们通过在vue-cli插件里做了一层封装,让子应用可以脱离主应用进行开发,但是难免有的时候是需要接入到主应用里进行调试的,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

我们利用环境变量进行区分,vue-cli支持在项目的根目录下定义.env.开头的文件,可以直接在这些文件里写环境变量,

在开发子应用的时候,只要在.env.local里配置上:

RISHIQING_SINGLE_SPA=false # 可配置为true,构建在主应用里调试需要的代码

RISHIQING_SINGLE_SPA为true的时候,就会构建出一个适合SystemJs引入的js包,这样方便在主应用里调试

RISHIQING_SINGLE_SPA为false的时候,也是默认值,表示子应用需要独立开发

除了前面说的获取基础数据的方式不一样之外,这两种环境最大的区别就是,RISHIQING_SINGLE_SPA为true的时候,不会构建出html,而RISHIQING_SINGLE_SPA为false的时候,由于需要独立调试,则需要构建html。

总结

好了,关于日事清的微前端实践先写到这里了,有很多章节其实是很复杂的,但是要在一篇文章里写完,还是有难度。微前端不是银弹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
后话

为什么没有共享基础库,比如vue, axios, vuex等?

开始是有做相关开发的,但是在开发过程中,我们发现,不同的子应用,依赖的版本号会不同,如果强制统一,很容易出问题。但是这样也带来了一个问题,就是会增加代码体积。我们会在后面各子应用逐渐稳定之后,想办法进行复用

项目拆分成微前端之后,如果进行代码管理?

微前端架构虽然给前端项目带来了更多可能性,但也带来了维护上的困难。就拿我上面提到的vue-cli插件,我们现在的子应用有十几个,一旦插件有更新,就得在十几个项目里进行更新,非常麻烦。后续我们可能会引入lernaopen in new window再把所有微应用放到一个仓库里进行管理,来解决包的依赖问题。俗话说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大概就是这个理吧。

对这次重构有什么想说的?

业务的发展是技术的助推剂,一切技术的更新都源于对业务场景的思考